近年来,融“教”于“游”、寓教于乐的旅游新模式,受到广大中小学生和家长的欢迎,被视为素质教育的“第二课堂”。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,货不对版、性价比低等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。如一些研学游项目行程缩水,真正研学的时间很少,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拍照、打卡、“走流程”,部分研学基地存在课程体系不健全,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,使部分研学活动陷入了“游而不学”或“学而不研”的困境。
常言道,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研学游本质是教育活动,提升研学游的教育效果和质量,需要各方齐抓共管,一方面,建立健全研学游行业标准,对研学游项目的课程设置、师资配备和安全保障进行全面规范,确保每个研学游项目都具备高质量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。另一方面,学校和家长也应转变观念,不盲目追逐名校光环,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、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,选择真正适合的项目,鼓励学生在研学游过程中积极思考、主动探索,真正实现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。
总之,唯有去除浮夸形式,回归教育本质,挖掘研学游的深层内涵,才能让研学活动为青少年的成长增添更亮丽的色彩。